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我们的政策和制度,一定要为新的经济形态、就业形态创造宽松氛围,才能进一步增加社会信心,塑造经济发展动力。

 

笔者春节前后因探亲、出差、休假等原因,先后访问了福建、山东、长三角的江浙沪皖等地,近两天在北京过春节,今天说说这大半个月的所观所悟。

(一)消费有所回升,商业呈现出可见的繁荣。笔者访问福州和长三角一系列城市时,尽管还没有到春节假期,但是各商业街和经典人潮如涌,客流量显然高于2023年的任何时候。2023年的苏州和上海衡复路地区、苏州河商业区,还是比较冷清,但是现在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。

1月24日南京到北京火车票一票难求,用了抢票软件,尝试了64次才买到票。截至1月27日(农历腊月二十八),春运尚未过半,12306系统发售火车票就已经达到3.5亿张,而2019年整个春运40天才发售了4.1亿张,今年春运流动人数会创历史新高,春运是生产和消费指数最真实晴雨表之一,说明我们的就业和消费都有很大好转。

外国人明显增多,这在上海感受最深,住宿、用餐经常会碰见欧美人,可能还有很多韩国游客,当然如果不注意观察,会感受不出来。在北京也接待了两个美国的朋友,一位是犹太人、一位是ABC,他们曾经在2023年底来中国,他们的感受到中国比上次繁荣了些,并且说现在西方年轻人在欣赏中国消费创新和使用中国的科技app,这位犹太朋友的祖父是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经济学教授,属于友华人士,八九十年代曾经来中国讲授组织管理学。

最近居民也敢消费了,周围不少人在年底换了新车,回山东老家,乡里乡亲也敢购买大件了,一是说明大家手头宽裕一些了,二是说明大家对未来的信心有所提升。2024年12月乘用车销售量达到263万辆,创历史最高记录,销售量最大的是15万-35万的中高端轿车,大家虽然看电影不积极,但是对于耐用消费品升级还是很积极。

城市商业更新依旧以快速进行,苏州、南京和福州的消费、时尚创意都比前两年增加了很多,现在消费更综合考虑消费者审美的需求、优质化服务的需求,以及社交展示需求,笔者称之为新质消费,现在势头不错,迎合了青年人需要和时代趋势,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。

 

(福州烟台山的新街区)

(二)制造业方面,无锡、苏州、嘉兴、上海郊区的产业升级仍在进行中,过去这里的外资企业明显占据价值链优势,仅从厂房外表就可明显看出地位的高低,现在中国民营企业有渐渐跟他们拉平的趋势,明显地看到很多具有研发能力、供应链影响力的企业在崛起。

 

(浙江海宁的新型产业园区,里面都是本土民营企业;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始设立研发中心,冲击价值链中上游)

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在分化,一部分效益变差很多,像我父母过去在长三角的供应商,多数日子都不好过,有的已经倒闭,有的打算关张,这既有客观经济大规模扩张时代已经过去的客观原因,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。他们基本上都是55岁以上的老创业者,经营思路老化,还是镀金时代那种粗放经营、加工贸易的老思路,产品和营销十几年不进步,最终要被时代变化淘汰。不过,一路走下来也发现,只要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、寻找新的出海路子的企业,日子都还可以。

关于企业家的心态,父亲的老朋友嘉兴老陆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。他说现在民营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,上面好多大盖帽时刻管着你。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,但是很有经济的大历史感,他说不要以为困难时暂时的,以后还可能情况更差,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要走保守路线,现在把三个工厂关了两个,只保留一个,其余两个厂房出租,可以有稳定的租金收入。

他以前喜欢玩名车,现在换成了红旗SUV。老陆曾经再婚,小儿子刚刚从美国本科毕业,也是找不到工作,给家里的产品开网店,经营效果还可以,老陆说儿子能够自食其力、不当纨绔公子哥就心满意足了,不求他有多么出息。老陆的企业俄罗斯出口以前是生意一大块,现在收款也困难,他说小儿子英语好,自己已经干不动了,希望他以后能开拓其他境外市场。

(三)在杭州和上海见了几个创业的朋友(35-45岁之间)。朋友C疫情前从中金辞职,做消费大数据,但是创业基本失败了,现在转向新型制造,更多的是在从事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创业,总体上是,大家创业方向从过去消费端向生产端、研发端转型。

 

现在大家创业的总体感觉是融资难、上市难,所以经营起来都很谨慎、精打细算,不过依旧是充满对财富的渴望和干劲。中国的科创市场虽然暂时遭遇低谷,但是业内人士都还是谨慎乐观:中国技术人才多、消费市场大、创业者的吃苦耐劳精神足,只要政策好,这样的市场还是能做出很多成绩来。目前大家最担忧的是舆论环境、民企产权保护和中美关系。

(四)现在不管是城里,还是农村,老龄化之加速肉眼可见。总体讲,城里人老年人明显安逸很多,杭州、苏州、南京的绿地公园里到处有本地老年人摄影、游园身影。但是农村老龄人的处境就差多了,杭州郊区农村老年人也不得不很辛苦招徕生意,到山东老家农村老年人的境遇就更差了,60-75岁的老人几乎都还要全职务农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,全国至少有5200万60岁以上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,其中75岁以上的还有近600万,另外还有7000多万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。所以,农村户籍人口养老是个眼前的大问题,全国农民平均养老金仅有115元,远远不能覆盖基本生活需求,这个情况希望今年两会上能有改观。

(五)北京、上海、苏州这样的外来人口多的特大城市,以前过节基本商业瘫痪,比如即便是十年前在北京过春节也需要提前囤菜,否则最起码正月初十之前会“闹饥荒”。现在过节基本不用为基本蔬菜食品发愁,这相当大程度是拜托外卖平台所赐。虽然配送时间比平时会延迟一二十分钟,但是想要的东西应有尽有,骑手、快递员等在节日期间的付出,支撑起假期的商业网络,让节日生活越来越常态化。

疫情期间,骑手对保供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2022年下半年,北京多数沿街商铺已经关闭,市民的供应相当大一部分依托外卖。尤其是年底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,笔者在高烧中药食皆缺的时候,是靠骑手送来体温计、退烧药、食物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,当时每当看到骑手的出现总有一股温暖感。

 

(疫情期间外卖骑手为顾客采购药品和食物)

总之,骑手已经成为维持城市经济高效运转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过去十年里,给社会提供了一种质优价廉的普惠性服务

不过,他们的职业价值过去往往被我们忽视。大家普遍认为认为骑手是一种临时过渡性就业,其实现在看是低估了这个就业形态的价值。目前我国灵活就业占比越来越大,2024年至少有两亿,2030有可能达到3亿,其中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线下服务人员约4000万,相当于我国最大两个产业汽车、IT就业总和,它们越来越成为就业的一种新常态,进四五年就业新增量的半数是平台提供的。此外,骑手工作在最近两三年成为遭遇摩擦性失业人群最后的堡垒,为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

(骑手等为代表的新型就业形态,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,数据来源:上观)

另一方面,全职骑手的收入其实也超过了农民工、酒店餐饮等传统非农渠道就业人员,甚至超过了低层白领。我查了一下最近美团公布的数据,2024年第三季度,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在5720元至10865元之间,其中,高线城市骑手月均收入区间为7629元至10865元。现在很多白领或体制内的人遭遇降薪,他们经常会抱怨 “比送外卖差远了”,这侧面反映骑手的收入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水平,不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低收入工作。

(六)说到骑手,还可以多讲两句。最近一年,笔者有个强烈的感觉,正因为骑手工作机遇的普遍性及收入的可观性,骑手与平台之间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合力创造价值的稳定关系,外卖职业的正常化可能已经开启了

首先是笔者看到一个数据,美团为骑手专门开辟了人才培养和晋升通道,截至2024年12月,已有67.5万骑手参与了“站长培养计划”,在美团配送的生态内,有86%的管理岗位是由基层骑手晋升而来,包括调度、站长、配送经理等。

其次,平台对骑手的关怀和重视越来越多。春节之际,笔者从很多媒体上看到,美团为跑单超过一年的骑手发放了现金红包,覆盖了数百万人,一家企业同时在年底为数百万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发放现金奖励,我印象中,这还是第一次。此外,美团平时累计为超过450万骑手购买职业伤害险,骑手大病关怀和子女关怀投入超过2.4亿元,2022年-2024年冬夏专项补贴超过60亿元。

这说明平台正在探索一种为社会底层创造更稳定,更多关怀劳动力价值的一种新型就业形势,骑手正在成为灵活就业人群中,最受到福利安全保障的一部分,与我们过去所以为的光杆劳动者的印象大相径庭。2025年伊始,美团还提出在算法和派单时间上的人性化措施,这些都表明我们平台企业在朝向更加尊重劳动价值的“良治”方向,实现企业、骑手、消费者共赢的方向在发展。

现在有些人对平台企业进行吹毛求疵地攻击,有舆论监督当然对企业是好事,但是有些自媒体博主无限放大平台企业枝叶上的不足,而忽视它们对于保障就业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、降低民众消费成本诸如此类经济基本层面的贡献,这种舆论实际最终会伤害多数人的利益。

总之,这个春节是2019年以来最有积极气氛的一个春节,我们的社会在恢复中,我们的经济在一种新的转型中,新的机遇和动力在孕育。现在老百姓、企业最期盼的是有一个宽松、稳定的政策,只有政策和制度供给能跟得上社会的需求,我们相信中国能有还会有更多令人乐观的变化出现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阜成门六号院

阜成门六号院

44篇文章 2天前更新

王明远,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研究员,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。

文章